中新網1月23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3日刊載《中日“政冷”拖累經貿關係》一文,文章商務中心指,由於中日兩國政治關係熱度下降,雙方的經貿關係也開始受到嚴重干擾,長期存在的“政冷經熱”局面已不復存在,如果日本的冒險行為進一步觸怒中、韓,進而影響東亞經濟合作的話,日本國內的經濟問題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問題。如果那樣的話,東亞各國的經濟實力對比,可能會進一步向著不利於日本的方向發展。
  文章摘編記憶體如下:
  中國和日本兩個東亞大國之間的政治關係正變得越來越糟,近年來兩國之間久已存在的釣魚島領土爭端愈演愈烈,在日方宣佈“國有化”釣魚島之後,中方不僅針鋒相對,向聯合國提出中國東海大陸架的延伸劃界,更在數月後首次劃設涵澎湖民宿蓋釣魚島的東海“防空識別區”。
  同時,雙方軍方和行政執法部門都增加了在這支票借款些爭議區域周邊的活動和存在。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原先較少受政治關係影響的經貿往來,最近一年也開始受到嚴重干擾。長期存在的“政冷經熱”局面已不復存在,受經濟發展左右的中日政治關係,終於開始反作用於雙邊經濟關係,中日政治、經濟間複雜而微妙的互動正日漸浮向錶面。
  其實,從本質上看,兩國政治關係的不斷惡化,有其經濟上的深層次原因。如果說兩國的釣魚島爭端尚且有現實的領土、領海利益作為物質基礎,近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打破禁忌,突然參拜觸動中、韓兩國敏感神經的靖國神社,無疑是一件令中日關係雪上加霜、且對日本現實國家利益沒有任何益處的舉動。連日本的老盟友美國都坐不住了,明確表示對安倍此舉感到失望。為何日本外交近年來在偏離理性的方向上越走越遠,不必要地趨向偏激和強硬,錶面上看是和日本國內政治勢力右傾化和民汽車貸款族主義情緒加強有關,但實際上是與其歷史上的地緣競爭對手——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對比所出現的嚴重失衡密切聯繫。
  中日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日本經濟的停滯低迷),是造成兩國政治關係不斷走低的根本經濟原因。在中國經濟實力不斷上升的背景下,中國政府正通過加強經濟手段來實現外交戰略目的,利用經濟優勢來懲罰政治關係惡化的國家,對外政治與經濟政策脫鉤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中日關係走低 始於經濟此消彼長
  中日兩國在1970年代初恢復外交關係後,雙邊關係並不是一直非常差。相反,在整個1980年代,因為冷戰戰略和經濟合作的需要,無論是日本對華還是中國對日的態度,都是相當友好的。為了幫助中國早期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日本提供了大量的優惠貸款和技術、設備援助,兩國人員間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中國大量的企業界和政府人士,到日本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當時兩國在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方面相差懸殊,日本處在遙遙領先的位置,但其希望利用當時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強大影響力抗衡蘇聯,並擴大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當時中日兩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基本處在一個平衡狀態:中國是政治上的大國,但在經濟上比較弱;日本是經濟上的大國,但在國際政治中還算不上一個“正常國家”。
  在這樣互有所長、互相依靠的心理環境下,中日關係基本處在一個良好發展態勢之中。雖然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也曾在1985年參拜靖國神社,中日之間也有教科書事件,但總的來講沒有影響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兩國關係的總體健康態勢。中曾根參拜後的10年多時間里,再也沒有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其間中日關係相對穩定。對於當時的日本民族主義政客來說,主要外交矛頭指向了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都占優的超級大國美國。這其中以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說不》反映得最為典型,崛起中的日本視對美國的軍事依賴和與美國的貿易摩擦,為民族主義情緒的主要宣泄對象,中國由於和當時日本的經濟差距較大,而沒有成為日本國內最吸引眼球的外交議題。
  進入1990年代以後,中日經濟實力對比發生巨大變化。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使得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的停滯,日本的發展並沒有沿著《日本可以說不》一書中的軌跡超越美國,反而遭遇了兩個“失去的10年”。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鄰國中國經濟在1992年市場經濟改革以後發展迅猛,與日本差距日漸縮小,尤其是中國經濟崛起的速率,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明顯加快,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東亞經濟出現了“雙速增長”,即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日本經濟的低速增長。
  由於日本在與中國的綜合國力競爭中日占下風,人民生活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降,因此日本國民在199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出現焦慮情緒。這樣的國民心理狀況,為本國政客操縱歷史問題和領土糾紛來贏得選票提供了環境基礎。1996年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再次參拜靖國神社,立刻引發兩國關係的軒然大波。進入新世紀以後,小泉更是不斷參拜靖國神社,中日政治關係正式進入冰凍期,1980年代兩國關係的黃金時期一去不復返。然而,在小泉時代,中日經貿往來仍發展迅速,在東亞產業鏈整合的大背景下,兩國政治上交惡並未過多影響到經濟上的相互依賴。
  各屆首相無力改變失衡
  小泉的不斷參拜,並沒有改變中日經濟地位逆轉的根本態勢,這種趨勢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反而呈加速發展。中國在2000年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GDP)還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但僅僅過了10年,到2010年的時候,中國的GDP就超過了日本,正式成為世界第二。根據日本媒體報道,到2013年底,由於日元的大幅貶值,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反超日本一倍。日本不僅沒有像1980年代期望的那樣,成為世界舞臺上的政治大國(日本一直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來擺脫二戰戰敗國陰影,但卻沒有成功),反而現在連經濟上的優勢也在不斷喪失,近鄰中、韓正在快速趕上。
  這種東亞經濟格局的不平衡發展,不僅小泉無力改變,其後如走馬燈替換的各屆首相也都束手無策。在日本國內改革停滯、經濟低迷和鄰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再次執政的安倍決定吸取前一次任期內的教訓,放手一搏,在經濟和外交領域推行冒險而激進的強硬政策來提振國內人氣。然而,這種因實力對比失衡而採取的冒險政策,只會進一步惡化中日兩國間本已非常糟糕的政治關係,進而損害日本的經貿利益,進一步削弱其經濟實力。
  反觀東南亞國家,雖然也和中國有這樣那樣的政治問題,但總體而言,東南亞國家歡迎並受益於中國的崛起,雙邊經貿往來突飛猛進,東盟在中國的貿易結構中的地位日漸重要。
  日本雖然在經濟總量上已丟失東亞頭把交椅的位置,但由於最近十多年的東亞產業鏈整合,日本經濟更加緊密地和中國以及其他東亞各國的經濟聯繫在一起,中日間長期存在的“政冷經熱”,就是這一現象的真實反映。
  然而,如果日本的冒險行為進一步觸怒中、韓,進而影響東亞經濟合作的話,日本國內的經濟問題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問題。如果那樣的話,東亞各國的經濟實力對比,可能會進一步向著不利於日本的方向發展。(陳剛)  (原標題:外報:日本自食惡果 與華“政冷”拖累經貿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69pzar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